3月9日的“黑色星期一”,打破了所有“美股例外”的神话:美股不但“熔断”,且在一度触底反弹后再度掉头向下。瞬间蒸发3万亿美元……美股熔断,成了全球眼下最受关注的话题。

这是美国股市引入熔断机制以来的第二次,也是熔断机制调整为现行规则后的第一次。
宏观方面,海外疫情继续发酵,美股大幅下跌为全球经济带来不确定性。国内一季度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另一方面,政策重心逐转向恢复经济,流动性偏宽松的格局仍将持续,央行降成本压力更大,后续降息、定向降准仍有可能。
债市方面,在基本面利好、货币政策偏松的背景下,债市收益率短期仍有一定下行空间。另一方面,当前收益水平较低,债市波动加大,需持续关注海外疫情形势、国内复工进度,防止市场反复。
原油的暴跌表面上看,有助于通过降低燃料、材料等成本使企业受益,但没有了需求,没有了收入,成本端的红利不值一提。现在,我们看到的各国股市暴跌和商品的暴跌固然让人惊恐,但更让人惊恐的是,如果在疫情得到控制前,全球央行在政治和市场的压力与“胁迫”下,已经把货币政策的子弹打完了,各国国债的收益率曲线变得十分平坦,且没有带来增量的需求,那么当疫情得到控制后,需要政策去刺激修复经济时,我们还能做什么?2008年金融危机后,主要国家携手合作应对危机。但12年过去了,货币宽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全球需求不足、增长缺乏动力的困境,反而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第二,贫富差距拉大。货币政策大放水,刺激资产价格上涨,这对拥有不同资产规模群体的影响是非对称的,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主要国家中除法国外,2018年成人人均财富基尼系数较2009年都出现上升。
第三,反全球化浪潮兴起。中国经济增速中枢下移,但目前来看没有国家可以弥补这一增长引擎放缓的冲击,全球需求低迷也带动外贸回落。全球化红利的蛋糕增量收缩后,一系列矛盾也随之产生,如产业链转移、制造业回流、贸易摩擦加剧等。最关键的是,疫情作为一个外生冲击,继续压缩全球增长蛋糕,在当前的环境下,有可能会加剧反全球化、全球产业链争夺、竞争性货币宽松和汇率贬值,而缺乏协同效应。这也意味着,各国之间的不合作会进一步加剧,割裂会更加严重,在应对疫情这一外生冲击时可能也会如此。

但今时不同往日,2008-2009年我们像中青年,一剂强心针下去,四万亿的财政刺激,能够给国内与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量级上的需求,能够消化发达国家量化宽松释放的流动性。而现在,我们正处于经济转轨期,债务杠杆偏高、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暗含的系统性风险需要化解、房价过高居民杠杆上涨过快对消费的反作用等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即使有空间,也需适度。但无论如何,中国相比于全球其他经济体,当前最大的优势是疫情控制得力后有政策刺激和总需求扩张的空间。
中国现在还有“新基建”的扩张空间,可以把企业从没有订单的泥潭中带出去,这是目前其他国家在疫情仍在发酵阶段无法做到的优势。因此,在现在这样一个比烂的环境下,中国经济基本面与政策可用空间的相对优势,确实给中国的权益、债券资产、内需决定的黑色商品抗跌以及人民币的强势提供了有利的支撑。短期,可能由于全球金融市场的共振,流动性风险传导存有调整压力,但中期仍可拥抱人民币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