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并向我国各地和世界各国迅速蔓延。目前,中国境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其经济影响仍将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消费、投资和国际经济等多个环节表现出来,总产出将受到重大影响,就业也可能遭受冲击。

国际经济方面,中国对外贸易受疫情冲击比较明显。据海关统计,今年1月至2月我国外贸进出口4.12万亿元,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受冲击比较明显,金额为2.04万亿元,下降15.9%;进口金额为2.08万亿元,下降2.4%。因此外贸出现逆差,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吸引外资方面,2月份的数据尚未公布。由于国际直接投资决策的长期性和数据的时滞效应,疫情对引进外资的冲击短期内不会显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现行外商投资统计体系与国际通行做法存在差异,撤资情况在官方公布的外资数据中并无反映。总体上看,疫情对中国外贸、外资带来的挑战将是严峻的。另外,中美虽已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但美方对华关税大部分仍然保留。因此,新冠肺炎疫情和经贸摩擦对中国外贸、外资的冲击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打压将叠加释放。

“竞争中性”原则的国际维度不可忽视,这主要涉及国际经贸领域的相关规则问题。中国若能在这方面采取必要的主动措施,加强国际协调,则有利于化解外部压力,推进WTO尽快走出困局。美、欧、日通过三方贸易部长会议机制一直强调深化和加快有关产业补贴和国有企业可能的新规则的讨论。在2019年4月9日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第21次中欧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中,双方首次纳入产业补贴规则相关内容,强调“将在中欧世贸组织改革联合工作组已有工作基础上,加紧旨在加强产业补贴国际规则的讨论”。显然,在产业补贴实施方面强调“竞争中性”原则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政策选项。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适时推出新的、空前力度的改革举措,通过积极的制度创新,来应对民营企业信任危机、中美经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内外部挑战,从根本上增强微观经济主体发展的信心。具体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创新应着眼于增强微观经济主体自由度,改善营商环境,加大私有产权保障力度,并大力改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水平。